「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乌申斯基」
我尽可能地把我过去三年半的高中生涯复盘一下,把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的学生案例进行梳理,不保证正确,但真实,都是我在达罗捷派的真实感受,希望已经入学或未来即将入学的同学和家长都从中有所收获。
01
拿到大学Offer
2021年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到大学offer,这对所有十二年级同学都算是一件大事,毕竟我们追求了那么多年。
我们为了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拼命学习,做活动,每天从早8:30到晚上10:30,去掉休息时间工作十二个小时,每周五天;周末学托福SAT刷标化分数,参加体育竞技比赛,不眠不休,就这么持续了三年半。
疫情期间困在家里准备大学申请材料时,一旦意识到一个追求已久的东西马上就要实现,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变化,变化的是什么?是迷茫,那一刻它会迫使你再次思考人生。
为什么以前不进行深度思考?很简单,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些年来一路狂奔,生怕耽误一点时间而比别人落后。直到马上拿到 offer的那一刻,目标实现,有点不真实,但感觉少了些东西。
那段时间跟几个海外大学毕业回来的朋友聚会,大家问:Alvin,在大学你打算做什么?我说没想好。之前听很多成功人士说经过努力得到他们想要的后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沮丧。我一直以为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直到现在才能理解。
02
思考未来
我那天回到家,做了很多反思,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做了许多大学的规划,其中最理想的、对我最有吸引力的计划就是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乐地去做一番事业。
“能够创造出在人类经验和知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东西,是一种美妙和令人欣喜若狂的感觉。”
当我找出那本已经被翻烂的《乔布斯传》,回想起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 2014年,我还是个12岁的孩子。一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那本已经破旧的《乔布斯传》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创造出一样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伟大产品。
成长的过程中,我听到过很多类似这样的声音:
“想做电子产品?苹果手机早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想做车?特斯拉已经改变了人们对电车的看法。”
“想进军电子商务?淘宝京东拼多多……"
每一个领域好像都已经被颠覆了,貌似很难再去创造一件伟大的产品了。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坚信,人们总有一些需求还没被满足,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去被改变。
于是,我在疫情期间做了悠看Uocan,—款不用电的智能垃圾桶,解决人们日常处理垃圾的痛点。
▲悠看智能垃圾桶第一次发布会
在准备Uocan上众筹的期间,我们又创办了格物电动科技,主要研发生产电动滑板车等一系列能够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交通工具。
▲格物电动科技第一次招聘海报
对我来说,大学是一个能够帮我找到或提前准备未来事业的跳板。我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就找到了值得一做的事情。所以我决定,先休学一年,专注于当前的事业。我认为自己即使这次没有做这件事,我也早晚会踏上这条路。
这不是因为宿命论,而是因为当你发现自己所热爱的、过去积累的知识和擅长的能力,都恰好应用于一个值得一做的事上,你一定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我开始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件事,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在过去的三年被哪些 人和事影响和启发了呢?我先说三个人。
第一个人:敬沛校长
▲达罗捷派学院创始人
2017年初中毕业打算出国。在找留学机构时,碰到了刚从布朗大学毕业不久的敬校。
她在一个论坛上邀请了美国达罗中学的校长做学校介绍。第一眼见到本人时就被她身上那股与年龄不符的气质和成熟度惊讶住了,从此留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加入达罗捷派后,她影响我最深的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其他。我用两个故事来说明。
首先,直面恐惧。
达罗捷派学院刚建立时,全校12个学生,急需招生以便达到收支平衡。
表达能力不错的我受邀到教育展上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去宣讲,以便达到宣传目的。 这是我第一次在上百人面前进行演讲,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作为学生代表向访校家庭介绍学校
一周前就开始写稿子、背稿子、改稿子,直到演讲前一晚凌晨。在校长和其他老师面前排练时,其他学生代表一气呵成,提前回家。我因为稿子长度原因导致说出的话磕磕绊绊、毫无逻辑可言,导致排练中止。
我是一个比较偏完美主义的人,做任何事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一次、两次、 三次,不断重复,我有些恼火和沮丧,部分老师甚至有些不耐烦提前离开了,校长还在那里。
自尊心越来越受打击,实在忍不下去了,准备放弃明天的演讲,并开始推卸责任,比如让其他同学代替,不断向校长解释和抱怨。
敬校显得很平静,没有过多的情绪:“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候。这次不上,以后当众演讲都会有阴影。你自己决定吧,我们给你时间。”
本以为会反驳并强迫我上场,但她的话让我一时无言以对。
回到家后,我开始删减演讲稿的冗余部分,继续练稿,第二天成功完成演讲。
这次经历使我往后遇到各种挑战时,迎难而上,直面恐惧。
如果不是害怕犯错、被拒绝、显得蠢极了,你会怎么做?
其次,我跟她学应对危机。
从达罗捷派建校以来面对关停的危机发生过太多次,这里只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2020年疫情有所好转的暑期,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到了。达罗捷派学生迎来他们半年来第一次线下聚会——密云山里寒舍举办的拓展活动。
所有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为这次活动准备并期待了半年,在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并开始上课时,大兴区的疫情爆发了。
所有的中小学都收到了立刻停学的通知,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第一,这次线下拓展活动并不算学校的正式开学, 而是有部分家长随行,并寄宿在这个度假胜地陪伴孩子,只不过一起在这里学习、更有组织地上网课罢了。虽说这不算学校官方举办的活动,但也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第二,部分孩子从其他省份独自飞到这里,停学对他们意味着离开家换一个地方单独隔离,而回家面临的是做核酸检测,到了外地继续隔离。继续留在这里,不仅可以减少在机场或外地面临感染的风险,而且还有他人照顾。
▲山里寒舍拓展活动
面对此事,学校不同等级的管理层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少部分人选择留部分走读学生和家长老师在此地,而大部分人认为把所有学生遣送回家才是应该做的, 这样学校不会承担任何风险。
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选择正确。
收到停课通知的当晚,敬校在凌晨紧急召集了几位核心高层和学生代表进行商讨, 第二天前就要做出决定。
当时大家争论得很激烈,我在旁边听着。想当时的各种观点已经记忆模糊,但记得这么几句从敬校口中说的话。
“大兴在最南边,而密云在它横跨整个北京城最远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寄宿,相比于回家面对每天上班下班通勤的父母带来感染的风险低多了。”
“风险和损失是有的。但我们作为JPEDer一直以来信奉的是什么?难道不是对孩子负责,做出对他们最好的选择吗?”
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在现场的感受,以及校长面对艰难时刻的态度。
她教会我以身作则,这也是领导力的最终体现。在危机时刻,你是停下来,选择困难但正确的事,还是找到理由选择容易,不了了之。对于一个企业,高级管理层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看着。
你可以说任何你想说的,但是每个人都在仔细地看着,当处于困难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你信奉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
这些经历在我未来做人、做事时永远不会忘记。
第二个人:莫校
▲执行校长莫单玉
莫校是在办学第二年,中途加入达罗捷派的。
刚来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在餐厅里见面,她向我询问了很多问题,关于学校过去、师生关系、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回答她问题时,当时的我,内心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自认为很清楚学校的现状并能得到她的赞赏。但万万没想到,话还没有说完,莫校就立刻叫停,并且指出让我重新梳理下逻辑再说,这样更容易理解。
我当时心里有些不舒服,认为可能毕竟是第一次见面吧,她还不太了解我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的谈话不了了之。
但之后的几次对话中,作为理科出身的莫校,还是会时不时地继续指出我表达能力欠缺的一面,认为有些话说的上文不接下文,缺乏逻辑且难以让人理解。
我有些气愤,认为我就是我,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我的意思,你不能理解,难道不是你的问题?而且一个不了解我的新老师,凭什么对我如此指指点点呢?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莫校说过话,一直在赌气。
▲参加学术比赛获奖,培养更好的逻辑思维
直到一天开会,在不得不与她沟通时,我将语速放慢下来,开始观察自己的说话方式。
一观察不得了,发现自己的思维跳跃性与语言转述效果之间的跨度竟然如此之大,而那些,能够清晰理解我意思的人,都是与我相处时间较长且已经适应的朋友。第一次见面的人,多多少少的都会有些似懂非懂的反应。
在那之后,我一直不断观察、找人搭话练习自己的表达逻辑,甚至通读了麦肯锡咨询公司那本练习表达能力的书《金字塔原理》。我的口述表达能力也越来越清晰,我也因此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从那以后,我做很多事情之前,总会提前询问莫校的建议。
在之后几年与莫校的相处过程中,我总是能被她一次又一次的观察能力、极其客观、很少带有一丝个人偏见的见解惊讶到。但最主要的,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向善的,都是尽可能的以帮助他人,使周围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为目的的。
莫校这样的人,自身经历很丰富,认识的人也多,做的每件事都会被这个年纪大多数的孩子,视为理所当然,抑或不理解。但我相信多年之后,多数人终究会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那些敢坦诚、尖锐地指出自己的不足、帮助自己成长的人,有多么可贵。
第三个人:Andrea教授
他是高中生涯中,对我三观冲击最大的一个导师。
作为前MIT大学的教授,他本人的经历堪称传奇:企业家、科学家、演说家,这个于1954年3月20日出生的意大利人,24岁以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菲亚特集团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意大利核能委员会、同时期担任多个政府委员会(劳动部、教育部、欧共体)的成员、先后创办6家企业……
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在花甲之年来一个陌生的国家呢?
Andrea说:“China is the place I have to visit, which is becoming a world power.”
他觉得中国即将成为下一个世界大国,这个过程他有生之年一定要见证。
▲2018年Darrow Project
我问他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做教育?”
Andrea 说:“Because I enjoy the process of doing it. It is not a job, and my duty is not being a mascot to have more students and parents joining it; it is not about doing advertisement and earning a lot of money. I have enough money already, and I just want to make every day count, teach your kids how to do it as well, this is my job.”
教书是因为他享受这个过程,他没有把这份工作只当作工作,他的目标不是要让这所学校招多少学生,也不是要让它变得在市场上多有影响力,不是要挣到多少钱。他想的是如何更好地度过每一天,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去启发下一代人去度过他们的一生,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想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乐地去做一番事业。过程和 结果,也许前者更值得关注一些。
还有一件事,很搞笑,但却非常有启发。
Andrea喜欢周末带着学生去北京的各个景点参观。
一次,我们俩从学校出发准备去北京博物馆。在步行去地铁的路上,一辆加速的汽车正向即将过马路的我们驶来,我下意识的停住了脚步,但没留意Andrea大步往前迈的步伐。
我听见周围有人惊呼,倒吸一口冷气,大叫让他停住。可他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 飞驰过来的汽车开始急刹车,狂按喇叭司机破口大骂。Andrea瞪了司机一眼, 也开始用意大利语回骂,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追上前去,问他为什么不等车过了再走,这么做很危险。
Andrea 说:“All in all, I like being myself and not that anxious to change. If the car is gonna hit me, I am ready to jump."
这是他对待自己的态度:这就是我,即使车来了,他也不会让道,如果车要撞他, 他也随时准备起跳。
随后他谈到了刚刚提前离场的教学会议:"I think the meeting is wasting time. When principal asked how things going, people's responses were saying good stuff. Nobody talks about the real issues. I don't like it, so I quit. I don't care what others think about me, because my job is making people better, not how much they like me."
对Andrea来说,把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我的工作并不是取悦别人, 我的工作是让他们做得更好。"
我们绝大多数人,如果觉得某样东西不好,不会直接说出来,因为我们不愿招人厌恶,不想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Andrea不在乎,他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自己。
他的这种处事方式,影响着我很多时候做事的态度。
Be Yourself.
希望你们能有所启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