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D升学 | 在自洽中探寻真正的自己

Project

JPED升学 | 在自洽中探寻真正的自己

image.jpg

image.jpg

在开始这篇文章前,我有过许多的构思,回顾短短两年在达罗捷派的“成长”,我脑海中闪过新奇的活动、获奖的比赛、掌握的技能、或遗憾或出色的考试,和最后那张成绩单。


印象中的经验总结,似乎定要落实到这些具象的成果上才有价值,可惜我这个人披着现实主义的外壳,骨子里还是偷偷喊着我要浪漫不要命。所以文笔大概率会抽象又天马行空,只当托微言于拙笔,闲暇时一览即可。

 

image.jpg

01 | 关于我


「   人类最无聊的脑活动之一:“思考别人怎么看自己。」


一口甜品可以念叨十句好幸福、提到平权绝对要和你辩上一番、夜幕下拉着朋友吵吵闹闹压马路、独立自主但是个“朋友脑”、纠结的时候会絮絮叨叨变成话痨、唯美氛围感前更喜欢睡衣拖鞋大口干饭、懒癌晚期遇到无效社交不如装死睡大觉、看到美女会眼睛发亮嘶哈嘶哈......这些加起来,就组成了十九岁的郭诗雨。

image.jpg

image.jpg

image.jpg

 参加JPED舞会


再倒退三年,我大概是绝不会如此自如的。不得不说,开放、自由、友善的环境会让曾经乖乖按照规则扮演标准女孩的人变成素面朝天沾着白色药膏也敢出门上课的“普信女”。

一九年夏天我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将辛辛苦苦在社会既定框架下打造出的人设留在了过去。那一年我十六岁,第一次独自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第一次进入化学实验室亲自参与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第一次参加由不同国家、种族的学生组成的乐团演出;第一次在课堂上向国际学生强调中国领土主权、第一次感受到两种不同政治形态下的人民生活的异同;也是第一次在历史性疫情爆发的时代,感受回归祖国怀抱时的热泪盈眶。要说有没有后悔,我只能说,比起所获得的学识来说,孤独和艰辛不足为惧。


image.jpg

▲ 美高就读期间加入乐团

image.jpg

▲ 在美高参加画展

image.jpg

▲ 美国学校舞会

image.jpg

image.jpg

▲ 和同学在美国一起过春节


回国后,我选择加入达罗捷派这所学校。作为国际学校,达罗捷派融洽、个性化的氛围确实吸引了我。我们会自己举办活动、会为了比赛自主召开会议、也曾熬夜排练戏剧、自发地给好友庆祝生日......经历过多所学校后,达罗捷派是唯一一所真正让学生感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学校。它或许还有许多可以进步的空间,但亲和的老师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使得这个学校有着令人难以抵挡的魅力。

image.jpg

image.jpg

 JPED竞赛-CTB竞赛小组积极备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image.jpg

▲ JPED竞赛-和同学们一起进行项目研讨

image.jpg

▲ JPED PBL项目-项目路演中认真介绍

image.jpg

▲ JPED PBL项目-项目组获得优异成绩


留学作为我人生中的重要拐点,让我学会将“成为何种人”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也使我迈开了不断走进心理学与哲学的步伐。 我与心理学的渊源,大概要从闲暇时的胡思乱想开始。如同捕鱼时忽逢桃花源的武陵人一般,无意中开辟出的新视角总能让我豁然开朗。我将这些刍荛之见说与有困扰的朋友,倒也不无小补。于是有了对心理学最初的认知:助他人排忧解难。后来,事实证明:这既是我初步探求的结果,也是我浅显理解后的误会。


image.jpg

▲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


在这个阶段,我最先接触的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下以原因论为核心的理论观点,开始探寻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并试图回溯过去来解决问题。然而,当我找到可能的原因,却发现自己并不具备改变过去的能力,情急之下,便只能将责任推到过去的环境因素上,从而减轻当事人的负担。然而这样地做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徒添了不少怨恨,只能像祥林嫂一般怨声载道。不宁唯是,为了帮助他人,我混淆了人生课题的分界线,将他人的课题归于自己——这显然是对他人的干涉。果然,我开始感到无力和疲倦,一度引以为傲的同理心也变得漠然麻木了。不仅如此,我在处理自己的课题时也变得自顾不暇了。


伴随着极度的焦虑,我经历了一段迷茫、消沉的时期。但也是因为如此,我误打误撞明白了心理学最本质的意义:了解自己。这时我已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各大学派,(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分类让我明白自己压力的来源;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让我有意识地控制条件刺激产生的行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让我从焦虑中解脱,克服了迎合他人标准而产生的自卑感;认知心理学使我可以转换视角审视自己的知觉;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让我了解自己现阶段行为逻辑背后的主要任务和心理需求。

 

image.jpg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看似分离又偶尔相互冲突的流派从不同的方面帮助我一点点了解自己,整合自己,摆脱了许多现在看来已不屑一顾的困扰。而后我才茅塞顿开,先有完整健全的心才能治愈他人,这里的治愈也仅仅是引导和辅助,而非替他人解决问题。

 

至此,关于我的经历也就大致告一段落了。若夫如今的人生态度,将从如下数个不同的人生课题展开,浅谈一得之见。


02 认清“恶性内卷”和“正当努力”

升学之际,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身边冒出了许多关于“内卷”的批判声音,几乎什么事情,都会被贴上“卷起来了”的标签。内卷,指的是年轻人之间进行的非自愿的、非理性的、不必要的内部竞争。这种被迫“卷”进去的竞争是对个人精力、时间甚至是金钱的白白消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益处。


对标我们身边的现实情况,同学A为了提升自己的成绩,达到学校的要求,熬夜学习,这是内卷吗?当然不是。学校的标准并没有因为这位同学的通宵时长而改变,学术资源也并没有因此减少。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他们不必非要通过熬夜才能达到学校的标准,同学A之所以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学习,是因为每个人消化知识的时间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只要你学得快,就算只花费一个小时,也会得到相应的成绩。

image.jpg

▲ 和好朋友一起认真学习的Sherry


image.jpg

▲ 荣获JPED最高学术荣誉奖项


再比如说,同学B完成校内课业的同时,还兼顾许多门课外科目的学习,使自己在大学申请中更有优势。这属于内卷吗?也不是。大学的考核标准原本就是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是一个人为规定的必要竞争模式,而是否选择进入这场竞争,完全是个人(虽然在中国我们无法忽略家庭的决定)的自愿选择。同学B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应该是一件可以光明正大拿出来被鼓励的事情。

 

image.jpg

▲ JPED心理课-曼陀罗心理画作品


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的同学,只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符合大学的要求,他们愿意在现阶段辛苦付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更不该批判。


那我们产生的焦虑又是为何呢?

在我们的教育中,横向的竞争似乎从幼时就影响着我们,我们被鼓励“超越他人”以使自己得到晋升。这样的根本思想使我们下意识认为,只有把别人甩在身后,我们的进步才有意义。因此,当我们目睹了别人的进步时,便自以为成了被甩在身后的那个。这样强烈的差距自然会使我们产生危机感和挫败感,焦虑也就不可避免了。

image.jpg

▲ 小学时和倪萍姐姐合影


如何克服这种焦虑呢?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首先,试着去明白“人生不应该是不断与他人的竞争的过程。”也就是说,体现我们优秀的价值并不是由胜过他人来实现的。想象俯视视角下的十字路口,绿灯一亮,每个人交错地向不同方向散去,位置和速度各不相同,但都平等地分布在平面的路面上,没有谁高出一等。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走在人生的路面上,追求的只应该是在自己的路线上不断前进。

 


加缪说:“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只要摆脱以竞争为人生使命的逻辑怪圈,对于“输给别人”的恐惧感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只和自己比较的人生根本没有必要战胜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真心地祝贺他人的成就,不再虚与委蛇了。


image.jpg

▲ 和辅导员老师合影


如此,在往后的学习中,我们实在不必盲目焦虑,甚至仇视他人的努力。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时区,你在为了理想冲刺的时候,我在整合自己;当我重整旗鼓,你又解衣卸甲了。过度关注他人的得失,不如将目光专注在自己身上,走出独特的人生路线。


03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当我们说“活在当下”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放弃梦想,停止奋斗;还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都不是。


专注当下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它不仅没有呼吁人们停滞不前,甚至还鼓励我们从当下这一瞬开始,立刻行动起来。

image.jpg

image.jpg

 ▲热爱生活的Sherry


大部分人倾向于将人生看作连续的整体,因而终其一生为了不可改变的过去懊悔、为了模糊飘渺的终点而奔波焦虑、为了不足挂齿的得失反复权衡。可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徘徊于过去未来时,唯一真实存在的现在也被我们略过了。

 

活在当下的人永远不会焦虑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他们永远踏实地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与其懊悔过去,不如享受当下的美好;与其焦虑未来,未若此刻就开始行动。他们站在现实性角度上,活在真实存在的当下,他们永远在路上。

 

04接纳自己


作为老生常谈却又被认为是“空泛之谈”的课题,到底如何理解自我接纳?被人议论的声线,不够完美的五官,令人痛苦的遭遇,无法控制的负面情绪,总是失误的表现......生活中有太多差强人意的事情,让我们太过不满,以至于一提到接纳它们的时候,便全身心地抗拒。“有问题不想着改变,难道还要接受吗?”


然而“接纳”与“改变”并不冲突,它不代表强行喜欢或享受,而是面对此刻真实的自己,承认某事实确实存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既不愿面对自己的“缺陷”,又因为无法改变客观性的事实而感到自卑,长此以往,只会在不断内耗中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这里的“缺陷”被打上了引号——因为其判断标准具有绝对的主观性。也就是说,一个特征,属于“缺陷”还是“优势”,完全基于社会赋予的意义之上。

image.jpg

 ▲参与学校万圣节活动导师组成员合影


如果只身一人存在于宇宙之中,所有的特征的价值评判都是无稽之谈:你既不聪明也不笨拙;既不漂亮也不丑陋;既不平庸也不出众。因为你不必再与任何人比较,你的存在本身便有着极大的自由。


接纳自己并不代表自暴自弃;承认错误也不等于大败亏输。坦诚地按照当下的情况做力所能及的改变,才能同时具备义无反顾的动力和面对失败的韧性。

 

05 旋转木马和过山车


我时常在思考:怎么才能确定“我想要的”就是“我想要的”,而不是“外界想让我要的”。也就是说,如何分清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当我只有一次机会,却面对多个选择时,想做一件事的动力是否源于本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些事真的值得我为了迎合别人的评价和期待去浪费我仅有一次的机会吗?


如果大家都夸耀坐过山车的勇气,嘲笑临阵脱逃的怯懦,我多半会为了别人的赞美去坐过山车。尽管发现坐过山车很难受,我也会一次又一次排进队伍。我的大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反复做让自己难受的事情,思考了许久它得出一个结论:“也许我喜欢过山车!”虽然失重感会让人晕头转向,但是这就是它的刺激之处,也是来游乐园的意义所在呀!


image.jpg

人类精密的心理机制永远会编织一个圆场的谎言来使自己的行为和感受保持一致,以适应环境。所以人一定要具备识破这种谎言的能力。


我买一张门票,花一个下午,坐着旋转木马慢悠悠地吹吹风,我亏了吗?

我挤破头皮赶上过山车,坐在第一排被甩地头晕眼花,我又赚了多少呢?


为了职业前景选择不喜欢的专业,为了排名熬垮自己的身体,放弃想尝试的事仅因为一条差评......用所谓的意义和别人的期待撑起自己生活的框架,就无法将空虚的内心丰盈起来。不如纯粹一点,把时间还给自己,只有学会不再寻求外界的认可,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才能真正自由地活出自己人生的价值。


06  意义?


常听到的一句话:“人不该在没有意义的人或事上停留太久”。

 

很长一段时间中,这句话也是我的人生哲理。早饭要挪到赶路的途中;叠摞书本的课桌变成了小憩的枕头;无聊的笑话要嗤之以鼻,最怕的是自己一不留神就落了俗......我们期望每一笔投资都有可观的回报,于是我们把“意义”挂在嘴边,写在纸上,做成横幅,挂在墙上。

image.jpg

  ▲Sherry最喜欢的熊猫玩具


然而怎样才算有意义呢?

 

当我掌握一项知识、争到一个机会、赢得一场辩论,作为现代社会的年轻成员,我似乎无限升值。于是我飘到空旷但包罗万象的宇宙中,坐在漂浮于宇宙间的岩石颗粒上,向星星讲述那让我引以为傲的刚吵赢的理论。彼时,沉甸甸的奖杯突然失去的了重量,一纸证书被太阳的星火烧成了灰烬。“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於宇宙之间”,我正要生气,一眨眼却跌落回家门口的那片土地上,恍惊起而长嗟,痛诉人生根本没有意义。可初春的一团绒絮飘过,我瞥见枯草中绽开的小花,却又没出息的满足了。

image.jpg

▲参与JPED学生会竞选


故,宇宙洪荒,万般皆空;市井小巷,百味人间。生命既没有意义,又处处充满意义。我们赋予人生属于自己的意义时,不该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世态万象。‍‍‍‍‍‍‍‍‍‍‍‍‍‍‍‍‍‍‍人不与我同时,欣然接受、亦为之拍案叫绝;一人独处时,破袄裹身、以书覆面,酣然入梦。我也会钦佩精明的商人,欣赏讲师的大局观,但私以为思想应该是可以同时上下兼容的。当“世俗”被千夫所指,我也跟着横眉相待,殊不知却亲身诠释了世俗。

 

行文至此,也不过是将不断探寻自己的过程细数道来。说到底,人生不过在寻求平衡的过程。太急功近利,因噎废食,就应该看看当下的美好;太满足于现状,就应该未雨绸缪,迈开脚步。


十九岁的心态无可避免有其稚嫩之处,对于人生又哪有什么经验之谈。只是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将岁月做铜钱攒他三贯,闲时一碗江湖水就几串儿烤星星,趁薄暮熬稠前,尝遍尘世滋味万千后酣然入梦便罢。



「END」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taken》Robert Frost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



来到达罗捷派,您看到的将不只是一所学校,而是孩子孕育梦想与长出翅膀的地方!